top of page
搜尋

#實話實話 之十三:我們的歌



2014年有兩個研究員,發表了一篇論文,討論如何把不小心卡在兩耳的魔音傳腦寄生蟲(earworm),驅逐出境。其實方法邏輯蠻簡單,就是用新的魔蟲當小三卡位,。然後,這個研究團隊就開掛了,因為如果你知道如何制造可以深入人心的廣告標語,流行歌曲,你就賺翻了。


除了經濟效益,音樂是有其獨特的療癒能力。許多研究指出,愛茨海默症(我不喜歡它的另一名字:老年痴呆症)患者,如果能住在與年輕時代有強烈連結的環境,聽年輕時候的歌,跟同齡有共同紀憶的人,一起玩耍,他們的病情可以得到緩解。(OS:我真的要超前部署,想著要去跟誰做「最浪漫的事:和你一起慢慢變老,」。)


另外,有另一群研究員,發現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懷舊歌單,主打自己16至21歲時流行或常聽的歌。也許,這可以替我向孩子解釋,為什麼我就是愛聽他們口中的老歌。


其中有篇文章解釋,為什麼我寫作時循環播放的歌單,終於從初見的喜形於色到最終的膩了,倦了的無関痛癢(冇要冇緊),就像泡過太多次的茶。研究員解釋,這個倦怠,其實是因為新鮮感流失。循環播放讓這首原本像初戀一樣美好的歌,經過柴米油鹽的日常消磨成,無奈下堂的黃臉婆或油膩大叔。歌是一樣的歌,人與記憶卻回不到從前。


而上個月的迷你線上同學會,我聽見了同學把「小時候」我們常聽的歌,重新編曲,在線上以合唱曲重新展現。那些久別重逢乍然相見的歌,就像一直被鎖在時間膠囊,瞬間爆發,佔據了我的感知系統。


也許,這也是另一個來同學會的理由。因為這些合唱曲及唱歌的人都會在。


這次,我會関麥克風,在沒有別人的書房,不管不顧自己的五音不全,盡情歡唱。

這次,我不想只唱休止符。

我想唱,我們的歌。

1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